民办高校成赚钱机器, 教育变成生意, 为何不撤销, 原因是什么?
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7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41

优秀的民办大学将持续繁荣发展,甚至可能超越许多公立大学。

中等水平的民办大学能存续多久,仍是一个未解之谜。

而表现较差的民办大学可能随时关闭,这同样是个未知数。

沿海城市的民办高校学费普遍较高,如上海北京的一些中外合办学校,其学费甚至高达16万每年。

而云贵川地区的许多民办大学,一年学费则在一万左右。

金融、管理、艺术类的专业,民办大学的学费普遍更高,一年6-10万的情况并不罕见。

师范和纯文科类专业的学费较低,部分民办高校的师范专业一年学费不足一万。

有些民办高校规模宏大,占地超过3000亩,同时招收本科和专科生,在校生人数超过两万。

然而也有一些民办高校规模较小,只有几千名学生。

毫无疑问,民办高校的利润是相当高的。

毕竟,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高校办学资质,因此这笔财富注定只会属于少数人。

虽然有极少数民办高校一年可以赚取20亿,但这绝对是极个别的情况。

与在校生数量不同的大学相比,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也有很大的差异,相应的利润也会有很大的差距。

学生缴纳的学费只是一部分收入来源,学校还有多个食堂,每个食堂都有几十家档口支付租金,校园内的咖啡店、肯德基等店铺入驻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。

一般来说,公立学校的年学费约为5000元,师生比例在1:10到1:20之间。

而私立学校则至少从16000元开始,即使师生比例达到1:100也算是有良心的学校。

除了学费,学生的附属消费才是大头。

由于学校通常位于城市郊区,学生无法外出。

因此他们的生活费基本上都花在学校里,所有的消费点基本上都是学校的产业,这无疑是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。

学费已经普遍超过2W+时代。

民办大学利用教育用地的低成本优势,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商业配套。

由于这些学校的地理位置通常较为偏远,缺乏竞争性商业设施,它们实际上对学生消费形成了垄断。

这种商业模式的利润和收益远超初期建设成本,投资10亿,在招生人数达到一定水平后,两到三年即可实现盈利。

这些学校还可以将教育用地作为抵押,获取贷款进一步扩展。

当前许多民办大学已偏离其原始办学目的,不再关注学生的考研率或就业情况。

它们的收入主要用于增加利润而非再投资于教育质量。

真正合格的民办大学应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教育,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,并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宣讲会来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,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。

对于有意向考研的学生,也应提供充分的支持和培训,以提高他们的成功率。

民办大学的高考生在高考排名中占比26%至40%,涉及400多所学校,学生总数超过一百万。

若取消所有民办大学,这些学生将何去何从?

目前,全国仅有985、211等一本院校提供约260万名额,而高考生数量已突破1000万大关。

民办大学既不依赖国家资金,也不需要特殊政策,却助力国家教育多元化,激发公办学校的竞争与创新,探索改革新模式,并有效缓解本科招生名额不足的问题。

民办大学的崛起源于本科扩招需求与财政限制的矛盾,当时国家急需人才,广大青少年渴望获得本科学历,而企业投资者寻求盈利机会,形成三方共赢局面。

若削减一百万本科生名额,未来几年内,学生与家长的不满情绪将加剧,原本只有少数省份的500分考生能幸运进入大专院校,若民办大学被取缔,这一情况将蔓延至全国。

三本不会消失,这个局面难以改变。

仍需通过某种途径来缓解就业压力和促进消费,而助学贷款也是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。

观察你周围的人,申请助学贷款的公办本科生多还是民办本科生多?

对内卷没有任何帮助,当初就不该扩招到现在这样的规模。

想改善民办本科的现状,不如先规范劳动法。

为什么大家都想去外企?

那么多血汗工厂采用007工作制却无人监管,高温作业没有高温补贴,某些企业国内外两套标准,节假日调休到底还让人休息吗?

能不能像体制内那样实行双休?

解决这些问题,民办本科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。

各位对此有何看法?



上一篇:生孩子的钱你真的存够了吗💰
下一篇:没有了